共同富裕·嘉卫实践丨海宁市大力推进“三名工程建设” 助力打造高水平医疗机构
发布日期:2022-10-27 浏览次数:近年来,海宁市印发并完善《关于推进名医名科名院工程计划的实施意见》,努力引育名医、培植名科、创建名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育、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奖励标准,优化队伍结构配置,推动重点学科建设。至2021年底,海宁市卫健系统在编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7%,高级职称占比25%,全市公立医院2家达到三乙水平。2022年海宁市人民医院综合能力(CMI)在全省35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中排名第五,相关指标在浙北县级医院名列榜首,14个学科达到三甲医院医疗技术水平。
一、加大引才力度,优化队伍结构配置
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五年来通过校园招聘、自主招聘等方式公开招聘事业编制卫技人员,其中高层次人才(研究生、高级职称人才)占比17.6%;深化融杭接沪发展方针,实施“名医到海宁”工程,集聚60多名沪杭专家长驻我市,全市建立起“沪杭专家工作室(站)”20余个,对重点合作学科实行“双主任制”,实现市级医院与沪杭名院合作办医全覆盖。二是深化“大学生村医”培养。实施大学生村医定向培养计划,2009年以来,累计招录选送定向培养生332人,其中本科层次170人,已有255人完成毕业分配,基本实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学生村医”全覆盖,95%以上的毕业生在规培期间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成为扎根基层的新时代村医,目前已有51人担任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编制年度人才紧缺岗位和高层次急需人才目录,形成四种人才准入和评价标准。一至四类顶尖和高端人才,考察后可直接引进聘用;高级人才经审核同意后进行自主招聘录用;在海宁市人才引进政策框架内,积极探索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公开招聘方式;对特殊急需紧缺人才,可采取“一人一议”方式引进聘用。
(海宁市斜桥中心卫生院红阳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学生村医周天骄上门开展健康服务)
二、注重培育提升,发挥骨干领雁效应 一是实施“235”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培育20名具有创新思维,能带动本学科发展,在本市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培育30名拥有鲜明专业技术特长,科研和业务能力强,在本市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骨干;培育50名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学术水平,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青年人才。截至目前,已选拔培养两批“235”领军人才101人。二是实施师徒结对帮带基层工程。深入推进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充分发挥卫生高层次人才传、帮、带作用,着力提升基层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确定沪杭常驻专家和市级高层次人才为帮带导师,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形式,与托管医院骨干医务人员建立师徒结对帮带关系,在一定周期内(1~3年)对学员进行目标化培养。三是实施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工程。健全医务人员培训培养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完善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努力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定期选派市级医院管理干部出国(地区)短期进修,学习先进医院管理经验。每年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三甲医院进修学习(挂职锻炼),提升学科带头人(骨干)的引领作用。
(浙大一院风湿免疫专家曹恒师带徒海宁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朱亚琴)
三、推动学科建设,搭建医院发展平台
一是推进重点学科建设。精准承接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加强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等上级三甲医院和相关医学院校的紧密型协作,建立人才协作培养基地,加速人才发展平台建设。截至目前,从本市医学重点领域和急需加强的学科着手,已培育打造77个具有海宁特色、在区域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重点学科(专科、专病中心)。二是开展医学科技创新。落实科研经费,完善奖励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积极主持研究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具有较大价值和良好效益的科研攻关项目,积极开展医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整体素质。鼓励医疗机构自行申报、主办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截至目前,已申报继续教育项目国家级94项、省级289项。三是鼓励医疗机构等级提升。深化医疗机构与沪杭名院间的合作,引进浙大附属妇产科医院等优质资源。五年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先后通过“三乙”医院复评,市中心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康华医院巩固“二甲”医院成果,2022年争创“三乙”医院。全市14家基层卫生院均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其中4家列入推荐标准。
(斜桥中心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回头看”嘉兴市现场复核)
信息来源: 海宁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