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寒养生,防寒养肝

发布日期:2022-01-26 浏览次数:

大寒养生,防寒养肝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因“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所以,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作为“冬三月之末”,大寒与立春相承接。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节里,大自然阴气渐渐衰落,阳气刚要萌生,人体脏腑仍处于寒凉状态,因此,防寒防风养肝仍是重点,为开春阳气生发、肝气调达打好基础。中医还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结合眼下处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养护好人体正气,就可以预防外邪的侵袭,以此来提高机体免疫力。那么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养生保健呢?

佳蔬药食同源

饮食调理,既可满足味蕾享受,又能达到防病治病之功,现推荐几款食材和药膳供大众选用。

糯米:大寒节气吃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可以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糯米与桂花,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可以起到温补效果。

莲藕:味甘、性寒,归经心、脾、胃、肝、肺经,生吃有清热生津之妙,煮熟性转温,能健脾开胃,主补五脏,《滇南本草》认为:“多服润肠肺,生津液”,可以补肺润燥。莲藕可煮熟蜜汁佐食,亦可煲汤食用。

大枣: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大寒常食用可补脾和胃,益气生津,养肝血。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

常按穴位强体质

 

期门穴——疏肝解郁 大寒养生的重点在于调节肝胆经,这样不仅能升发阳气防风寒,而且能疏散心中郁闷、压抑的情绪。中医古籍《伤寒论》里认为,此穴为疏泄肝胆的首选穴位,对调理肝脏有很好的效果。

百会穴——行气活血 百会为督脉之要穴,是诸阳集会之处,与各脏腑经络相通,故有调整阴阳整体治疗之用。对于神经性头痛、失眠、冠心病、高血压、反复呼吸道感染等都有防治作用。

足三里——补中益气 《灵枢》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大寒常按揉足三里,可补中益气,让下肢温暖。

胸背足忌寒凉

中医认为,头是各条阳经会聚之处,心为阳脏贯通胸背,寒易从脚而生,因此,头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年老阳气弱者更应注意。出门应戴好帽子,避免湿发出门,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选择舒适保暖性能好的鞋子,并经常用热水泡脚。

适度调整情绪

顺时起居运动

中医十分注重情志致病。《黄帝内经》说:“喜怒不节则伤脏”“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会使人免疫力下降。《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我们要注重保持平常心,善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心中不乱,这样才能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对四季顺时起居养生作了明确要求,目前仍处于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立春后则“夜卧早起”。运动上,冬季以“藏”为主,多静少动,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

充足饮水保津液

个人防护要到位

因冬季暖气和空调的使用,故补水尤为重要。最好确保在每天入睡前和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常饮梨水以滋阴生津,润燥止咳。还可煮白萝卜水饮用,理气健脾、清热利尿,同时有促进消化之功。

疫情期间做好个人防护,严格遵守相关疫情防控规定:非必要尽量少聚集、少跨区域走动;注意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合理社交距离,家庭、办公环境做好定期通风等。


信息来源: 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