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立冬: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发布日期:2022-11-08 浏览次数:

立冬: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代表着冬天的来临,意味着冬季的开始,也意味着“北风往复几寒凉,万物蛰伏入冬藏”。

日渐短,夜栅栏,朔风凌乱秋尽残,阳气伏藏顺冬寒。立冬是“冬三月”的开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在“天寒地冻,阳气内藏”的冬三月,“无扰乎阳养闭藏”,是冬天养生的根本原则。

睡眠养生

早卧晚起待日光

    进入冬季,昼长夜短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这是“冬藏”的一个直观表现,因此,人体要顺应这种状态。在睡眠上,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则,和秋季相比,入睡要更早一些,晚上十点之前入睡为宜;晨起要更晚一些,有条件的等太阳出来了再起,在这种“一早一晚”的增减中,把睡眠的时长给增加了。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

穿衣养生

去寒就温勿扰阳

    立冬后,冬寒逐渐显现,气温冷热失常,应当逐渐地把身体包裹起来,及时增添衣物,注意保暖,这样在衣着上也能体现“藏”的状态。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穿的太厚,不然容易造成汗出较多,损伤阳气。要远离“美丽冻人”,尤其不宜露脖子、露腰、露脚踝,外露过多,不利于冬季阳气收藏。

饮食养生

进食温补养收藏

    季是进补的季节,以温补为主。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有云:“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在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应当适时吃一些温热性质的食物,以祛除寒气,这也就是中医讲的“寒者热之”。

民间也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俗语,牛羊肉、鸡肉、豆制品、乳制品等由于热量相对较高、补益作用好,故可以适时进补。但也不可过食,要注意饮食营养均衡,摄入肥甘厚腻食物较多的话,容易引起胃肠燥热,可能出现诸如口舌生疮、咽喉不适、大便干结等上火症状,在食疗进补的同时,可以适当吃一些白萝卜、大白菜等,可起到清热除腻,消积除满的功效,这也是老百姓常说的“冬吃萝卜”的原因。但如果在服用含有人参的膏方时,就不能同时食用萝卜了,这是人参恶莱菔子(萝卜籽)的缘故。

运动养生

无泄皮肤使气夺

立冬后,运动要逐渐减少,不能选择暴露皮肤过多的运动锻炼方式,例如冬泳。冬天气候寒冷,水温更低,在冬泳的时候,人体为了对抗寒冷,会调用潜藏的阳气,这些潜藏的阳气是不能轻易用的,用一点就少一点,就像每个家庭都得备点应急的存款一样,只能在应急的时候进行运用。在冬季可以做些舒缓、安静的运动,如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在时间选择上也要避免过早或过晚,以在白天进行运动锻炼为宜,晚上不要去或尽量少去广场舞、夜光球场等场地进行活动。

情志养生

使志伏匿敛阳气

从狭义看,“志”讲的是人的志向;从广义看,讲的是人的情志。不论是志向还是情志,都应使其“若伏若匿”。以内心恬静,宁静淡泊、圭角不露为佳,计划安排,要“若有私意”;年终岁尾,在时光斑驳中,要“若有所得”,不要虚度光阴。保持这种伏匿不张的情绪,有利于养藏。另外,要注意避免大怒、大悲的情绪,以免损伤阳气。

艾灸养生

蓄积阳气灸阳池

 

阳池,望词生义,可以理解为阳气蓄积的池子。阳池,别名别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阳,指手背及手少阳;池,陷者为池。此穴在手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之凹陷中,在背为阳,其处凹陷如池,为手少阳脉气所过之原穴,犹如水之停积于池也,故名阳池。具有舒筋、通络、解热作用,能祛除三焦热邪,振奋三焦元气。平素四肢不温、手脚冰冷、关节冷痛、易生冻疮的人群可以选此穴进行艾条灸,双侧各灸5-10分钟即可。

养生药膳

当归炖羊肉

【原料】

当归20克,羊肉500克,生姜、胡椒粉、料酒、盐各适量。

【制作方法】

羊肉洗净加工后切块,焯去血水,当归、生姜洗净,放入砂锅中,加清水、料酒、食盐,炖至羊肉熟烂即成。

【功效】

温中补虚、温阳补肾、祛寒止痛。本方出自《金匮要略》,适用于一切虚寒之症,如怕冷、女性痛经、月经后期等,又如贫血患者、容易感冒者、年老体虚久病者等。但是,阴虚火旺体质人群不适宜服用此方。

 

来源:嘉兴中医院


信息来源: 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