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疫情防控知识—健康管理篇

发布日期:2022-03-22 浏览次数:

问题1:密接、次密接、一般接触者、时空伴随者如何判定?

(1)密接:如果您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5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5天开始曾有过近距离接触且无有效防护措施,比如共同生活、同乘汽车、飞机、高铁、轮船等交通工具,或在办公室、车间、教室、食堂、电梯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或在密闭环境下共餐、娱乐等情况,可能会被判定为密接。

(2)次密接:密接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5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5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接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密接被隔离管理前,与密接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特别是与密接接触频繁的家属和同事等人群就是我们所说的次密接,也叫密接的密接。

(3)一般接触者:一般接触者是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乘坐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共同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过程中有过接触,以及共同暴露于商场、农贸(集贸)市场、公交车站、地铁内等公共场所的人员,但不符合密接判定原则的人员。

(4)时空伴随者:指您本人的电话号码与确诊号码在同一时空网格(800米乘800米的距离范围内)共同停留超过10分钟,且最近14天任一方号码累计停留时长超过30小时以上,则会被认定为时空伴随号码,可能会被赋“黄码”。比如,感染者14天内到过某地,而您这14天的轨迹与他有过交集,无论是身体上擦肩而过,还是通讯信号上的漂移,都可能被认定为“时空伴随者”。

当您被判定为以上人员,特别是密接和次密接,别慌张,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感染新冠病毒。


问题2:接到通知自己变为密接或和阳性感染者有轨迹重叠怎么办?

如果接到变成密接的通知,请重视,但不要慌张,注意做好以下几步:

(1)就地隔离:第一时间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不流动、不接触其他人员,做好临时自主隔离,以免引起疫情进一步扩散;

(2)耐心等待:防疫部门会安排车辆将您转运至指定集中隔离点。时间允许的话,收拾必要的生活用品;

(3)规范转运:转运过程中要持续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隔离就座,规范佩戴口罩,减少相互交流;

(4)集中隔离:目前对密接采取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解除隔离后开展7天居家健康观察。次密接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限根据密接的核酸检测结果确定。

如果发现自己与阳性感染者的轨迹重合,但尚未接到相关部门通知,请立即向所在村(社区)或单位报告,切勿瞒报、漏报。等待街道社区或者疾控部门核实后,按要求落实健康管理措施。


问题3:接到“流调”电话怎么办?

当您接到“流调”电话,一定要积极配合,协助工作人员做好防疫工作。要如实说明近14天内的旅居史、活动轨迹、健康状况、体温等情况。可以借助消费记录、网上订单等方式,回顾公共交通工具乘坐信息、外出就餐、外出娱乐等活动轨迹。如果在与工作人员结束通话后,您又回忆起过去14天内的活动轨迹,应当及时联系工作人员进行补充。请您保存“流调”工作人员的电话。


问题4:集中隔离、居家健康观察、日常健康监测指的是啥?

(1)集中隔离: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接及其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其他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应隔尽隔”人员需要被集中隔离。一般是在指定场所(如隔离酒店)接受集中隔离管理;所有观察对象在观察期间不允许与其他观察对象接触,原则上不允许离开隔离房间;按照防疫要求每日早、晚进行体温和健康状况监测,定期采集核酸,并做好房间的日常消毒。

(2)居家健康观察:居家健康观察又称居家隔离,主要针对密接和密接的密接中特殊人群、实施“14+7”的入境人员、出院后的患者和解除隔离后的无症状感染者,以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的人员。居家健康观察期间赋黄码;非必要不外出,如因特殊情况需外出的,要提前向所在村(社区)报告,获经批准同意后方可外出。外出时需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得参加会议、会展、旅游、聚餐等聚集性活动,不得进入学校、养老院、福利院等特定机构,不得进入影剧院、歌舞厅、浴室、网吧等室内密闭公共场所,不得开展线下教学、培训等活动;须配合做好核酸采样和健康监测;居家健康观察期间应单独一室居住,居室要通风良好并具备单独卫生间;观察对象和家人均须规范佩戴口罩,避免近距离接触,并做好居室通风和日常消毒工作;一旦出现发热(体温≥37.3℃)、干咳、乏力、嗅觉和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向社区报告。

(3)日常健康监测:是指在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一种自我健康管理,定期报备健康监测。对实施日常健康监测人员赋绿码;监测期间原则上不限制外出,但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参加会议、会展、旅游、聚餐等聚集性活动,不进入学校、托育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特定机构,不进入影剧院、歌舞厅、浴室、网吧等室内密闭场所,不开展线下教学、培训等活动;外出时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切实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原则上在结束日常健康监测前不离开所在县(市、区);一旦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异常症状的,应及时赴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向所在村(社区、居委会)、单位等报告。


问题5:集中隔离人员如何管控?

(1)接到隔离通知后:整理好个人生活物品及药品,听从防控人员安排,乘坐专车前往隔离点。转运期间尽量与同车其他人员间隔就坐,规范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期间避免互相交流。

(2)抵达隔离酒店后:①佩戴口罩,按顺序依次下车,人数较多时,要听从安排,分批下车;②将个人行李物品放置在指定消毒区域,配合隔离点工作人员做好行李表面消毒、安检和体温监测等;③进入前台,请按顺序等候办理入住登记,排队时注意保持1米以上间距,如实填写个人信息、领取房卡、住宿须知、用餐须知等;④配合防疫人员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如实报告活动轨迹,了解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目的,熟悉集中隔离要求和注意事项;⑤需要搭乘电梯时,请一人一梯依次乘坐,在电梯内保持沉默,请勿摘下口罩。

(3)进入房间后:①及时关门,更换鞋子,开窗通风。不要着急摘下口罩,先整理内务; ②擦净行李物品外表面残留的消毒剂,把外穿鞋、行李箱和清洁物品放置在远离床和用餐区域;③建议使用消毒湿巾或消毒液擦拭房间内各类电器开关按键、遥控器、电话机表面、门窗把手、床头柜、坐便器和水龙头开关等;④整理内务后,可以摘下口罩,并及时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

(4)隔离期间:①隔离期间,在房间可以不戴口罩,但有工作人员进入时,要及时正确佩戴口罩;②按要求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检测采样,体温和其他症状监测。如有发热、咳嗽、咽痛、嗅觉味觉减退、腹痛、头痛、呕吐等症状,要及时报告工作人员;③每天开窗通风2次以上,每次开窗时间不少于30分钟。④定期清洁个人衣物,保持房间清洁。房间内产生的垃圾要自行清理,根据隔离点要求定时打包垃圾,垃圾袋扎紧后放置指定位置;⑤随时做好手卫生,饭前便后、打包垃圾后、拆开外来物品包装后、打喷嚏后,均要及时洗手;⑥集中隔离点人员互相不串门、不接触。

(5)隔离结束后:结束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符合条件可以解除集中隔离的人员,需遵循工作人员的指引离开集中隔离点,并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后续的居家隔离观察、日常健康监测等。


问题6:什么是“14+7”“2+14”“3+11”健康管理措施?

“14+7”健康管理措施:即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观察。“2+14”健康管理措施:即核验2天(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14天日常健康监测。“3+11”健康管理措施:即3天居家健康观察+11天日常健康监测。


问题7:隔离时间如何计算?

开始集中隔离的时间从进入规定的隔离点开始计算,期间如果在隔离点内出现传播,则从最后一例阳性感染者转移离开之日重新计算。

密接人员隔离满14天,且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可解除隔离。次密接人员隔离满7天,且与其关联的密接隔离期间内核酸结果均为阴性,可解除隔离。(混合转运的次密接参照密接管理)。

特别提醒,您在解除集中隔离之后,还要按规定完成居家健康观察和日常健康检测,自觉控制活动范围。


问题8:为什么近期无症状感染者较多?我们该怎么防护?

无症状感染者,顾名思义就是没有症状、又感染的。在医学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又没有咽痛、发烧、乏力、干咳、嗅觉减退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同时CT等也没有看到新冠肺炎表现,这些人员称之为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的判断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的。

当下,无症状感染者增多的原因有三:一是病毒株变异。从全球整体趋势来看,新冠病毒不断变异,病毒自身特性发生变化,传播性较强,但致病力下降,使得轻症、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越来越多。二是大规模人群的免疫接种。疫苗接种为保护广大易感人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接种疫苗后,人体免疫力增强,即便感染,相对来讲可能有些症状表现不出来,使得轻症或者无症状比例提高。三是早期发现和管控。疾控队伍是和病毒赛跑的团队,快速筛查、快速发现这些措施的早期落实,使得一些早期感染者没来得及出现症状就很快被发现、被检测到。流调工作越细致、早期“拦截”感染者的概率越高,疾病传播控制也更及时,无症状感染者正是在疾病最早期被“拦截”下来的人群。

但是无症状感染者也同样具有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增多,对整个社会面防控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无症状感染者容易被忽视,病毒的传播也会更隐匿,难以发现。对于公众来说,天气逐渐转热,戴口罩不太舒适,但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上,请一定要记得规范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另外,有重点地区旅居史或行程码上出现“*”号,请及时向村(社区)或单位报备,主动做一次核酸检测,配合开展健康管理措施。少出门、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勤开窗、常通风、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等。


信息来源: 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