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发布日期:2022-08-09 浏览次数:

立秋,是廿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点。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并不代表暑热天气就此结束,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之后还有处暑节气,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仍然很热。并且,秋后还有“秋老虎”的余威存在。故而也有“热在三伏”、“秋后一伏”的说法。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常常还处在中伏期间,今年即是如此。

秋季是养收的季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而在立秋之时,苦夏尚存,秋风始起,自此起便进入中医提倡的“秋冬养阴”的阶段。

起居养生:“早睡早起”防“秋虎”

立秋之时,虽仍有三伏的暑气逼人,但已然迎来了秋季的“天高气爽”,作息规律也要从夏天的“晚睡早起、无厌于日”过度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较之夏季,入睡时间应提前1小时左右,晚上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早卧可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同时,立秋时节,暑热仍未尽,气温仍处于高位状态;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秋老虎”随时“虎视眈眈”。因此,立秋后防暑降温仍要继续,小心中暑。

饮食养生:“少辛多酸”宜润燥

立秋时节,已从“春夏养阳”之时进入了“秋冬养阴”之际,而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素问·脏气法时论》有云:“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饮膳正要》有载:“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所以,饮食上宜适当选择具有滋阴润肺之功的食物,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蜂蜜、百合、银耳、梨、葡萄、甘蔗等。同时,夏秋之交易发胃肠疾病,民间一直也有“秋瓜坏肚”的说法,故应慎吃瓜果,切勿像夏季般大量食用瓜果。

情志养生:“神志安宁”应容平

立秋处于烦闷夏季和寂寥秋季的交汇点,心情起伏不定是此时的一大特点。因此,在立秋之时,要收敛神气,保持平和心态,使得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以离避秋天肃杀之气,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艾灸养生:秋灸关元补元气

立秋艾灸关元是一个古老的养生传统,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关元是藏精之所,具有培元固本、补气益精、回阳固脱的作用。《扁鹊心书》有载:“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秋灸关元,可有事半功倍之效。立秋正处于夏秋之交,抓住节气这个特殊的时期艾灸关元穴,可以理气和血、大补元气、引气归元。

 

此外,立秋后天气干燥,温燥袭人,易伤肺阴,在灸关元的同时,配合灸肺俞穴、膏肓穴,可以清热祛湿、补益肺气。

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调理肺脏疾病的重要腧穴,具有解表宣肺、肃降肺气的作用。艾灸肺俞穴,可温肺润燥、开通鼻窍,可有效缓解秋季高发的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瘙痒等。

 

膏肓穴: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是保健要穴穴,膏肓灸法是中医针灸学中一种传统的特种灸法。《针灸大成》云:“(灸膏肓穴)主治阳气亏弱,诸风固冷……”用以治风关痛,通过艾灸膏肓,并配合气海等穴,激发经气,温通经络,补火祛寒,散风逐湿,扶正达邪,标本两顾。故而,艾灸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

 

 


信息来源: 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