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发布日期:2022-09-08 浏览次数: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起居养生:寒生露凝防“露身”

白露是气温转凉的象征,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因天气转凉,也应逐渐将短衣短裤换成长袖长裤,注意防寒保暖。

1)“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防露脐

肚脐又名神阙穴,属任脉,是人体先天之结蒂,又是后天之气舍。其内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故而,一旦神阙受寒必伤胃肠之气,引发腹痛、腹泻、脱肛、痛经等疾病。

 

因此,在天气转凉后要慎穿露脐装,要加强腹部保暖,防止肚脐受寒。如果不慎受寒,可在神阙穴处进行艾灸,可选的灸法有隔盐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气交灸等。

2)“白露身弗露,身穿二层布”——防露背

人体后背脊柱走行有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的“阳脉之海”,统管一身阳气。后背受凉后,风寒之邪趁虚而入,损伤督脉和膀胱经,耗损人体阳气。

《素问·金匮真言论》有云:“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风袭肩背,从空虚的门户而入,因此,要固护肩背的门户,重点在于固护风门、秉风。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即风邪,门即门户,此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风门。该穴位属膀胱经,膀胱主一身之表,是足太阳经、督脉之会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该穴在肺俞穴之上方,为肺气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风邪外感、上气咳逆诸病,有双重意义。风门穴有疏散风寒、清热调肺之功,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名风门。

 

秉风:属手太阳小肠经。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秉即秉受,风指风邪,此穴在易受风邪之处,故名秉风。善治风痛、风痨、气逆作喘等风气之病。

 

因此,在天气转凉后要慎穿露背装、晚礼服等,要加强肩背部保暖,平素可多在太阳底下晒背部,用阳光之温热来补充体内阳气的不足。如果不慎导致肩背部受寒,可在肩背部尤其是风门、秉风穴处进行拔罐、刮痧、艾灸、中药外薰等。嘉兴市中医医院常规开展了上述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可在门诊开单后到传统医学治疗中心进行治疗。

3)“白露白茫茫,无被不上床”——防露脚

白露后阴寒之气渐增,天阴气凉,地湿露浓。寒湿之邪均为阴邪,寒性收引、湿性趋下。白露之后,要注意寒湿邪气伤人,夜晚睡觉时要记得盖被子,也应撤掉凉席,俗话说“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因此,睡觉时,最好不要露脚于外。

睡前热水泡脚是预防寒邪伤人的一个实用方法,当然,如能加入一些具有散寒祛湿的中药如艾叶、花椒、苍术等进行泡脚就更好了。嘉兴市中医医院有专门的中医泡脚方,可挂号到治未病科或其他中医门诊找医生开具。

饮食养生:健脾润燥助“秋膘”

白露是自然界气温中热与凉分水岭,过了白露,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故此时饮食应当以健脾润燥为主。民间一直有“秋季进补”“贴秋膘”的习俗,但也有“一夏无病三分虚”的俗语,故而在进补之前应先把脾胃调理好。

秋季应肺,燥易伤肺,白色属肺,此时宜适当多吃白色食物,如山药、荸荠、莲藕、百合、莲子、银耳、萝卜、梨等,但脾胃虚弱者应慎用。同时,秋季也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其中,尤以呼吸道疾病高发,这类人群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鲜、肥腻的辛辣温燥的食物,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在肉类的选择上,以鸭肉为佳。鸭肉凉性,秋鸭肥嫩,在滋补的同时,还可起到祛火除燥的作用。

情志养生:畅达情志顺“秋气”

白露之后,暑热结束,秋凉渐来。人体内的阳气会随着自然界的这种变化而潜藏于内,易出现低沉甚至抑郁的“秋悲”情绪。此时宜多向户外,与外界多接触。可以听舒缓轻快的音乐,去登高望远,徒步远行,以涤荡身心,调养心神,破除“秋悲”情绪。做到收敛神气而不外露,畅达情志顺秋气。

 

来源:嘉兴中医院


信息来源: 市卫生健康委

分享: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