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医派⑥∣养生学派
发布日期:2024-10-16 信息来源:健康促进与评价处 浏览次数:养生学派概述
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瑰宝,她为人类的繁衍、健康和长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秀水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自古繁华,人文荟萃,名医辈出,硕果灿烂,不可胜数,诞生于这片土地上的养生思想和方法亦是养生学发展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秀水历代研究养生的学者、医家为数众多,他们不但自己长寿,而且为使人人能登寿域,总结自己养生理论和具体方法上的经验,并付梓流传,留下很多宝贵的资料,自然地形成了独特的秀水“养生学派”。
至今尚存的养生学著作,以元代最早,有吴瑞《日用本草》,提出饮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之事,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以“日用”二字命书名,彰显其重要性。另有善颐养和长生之道的贾铭,享年106岁。
吴瑞著《日用本草》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养生从宫廷走向民间,形成了全民养生的热潮,涌现了许多养生医家和养生著作,中医养生学日臻成熟,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较为正统的、科学的、完整的专门学说。在此期间,养生之法多从日常生活起居出发,唯心成分日益减少,重视老年颐养,强调综合调理,日益切合实际,简要易行。这一时期,嘉兴比较重要的养生医家有明代俞桥、袁黄、王文禄、黄承昊、周履靖等;清代有曹庭栋、黄凯钧、王世雄、朱彝尊和顾仲等。他们分别在养生保健、抗衰老、气功导引、饮食调节、情志摄护等各个方面留下了大量著作,影响甚蕃。
明代俞桥的《广嗣要语》,强调摄养之术以延续后嗣。袁黄著有《摄生三要》,提出聚精、养气、存神,是一部养生学专著。王文禄著有《胎息经疏略》、《医先》,提出“盖先未病而医之,不施饵剂砭针,同跻仁寿之域,览者庶以鉴于之心,不为良相便做良医。”想长寿,要防病于先,养生当在医药之先。文中提出的养生养德,养气必重视养胃等学术理论,对于社会发达的今天来说仍具有指导意义。黄承昊著有《折肱漫录》,分养神、养形、医药三大门类,倡导以自我保健为上,对养生防病、服药宜忌、病后调养等多方面,尤其是对老年保健有独到见解。周履靖的《赤凤髓》,汇聚了许多行气、导引功法,并且配图文解释,不仅讨论了如何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在整理前人养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导引养生理论与实践。
袁黄著《摄生三要》
清代曹庭栋著有《老老恒言》,是清代养生思想方法集大成者,特别是他根据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特点,编写粥谱,以“备老年之颐养”,为饮食保健增添色彩。黄凯钧著有《一览延龄》,强调养生的重要性,认为“摄生为第一”。王世雄著有《随息居饮食谱》,向人们揭示了一种科学、合理、平衡的饮食观。饮食者,生之本,日用之常也。饮食之道,顺之则利,逆之则害。其书采颉浩博,涉猎广泛,且都朴实有验,对中医食疗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堪为后世食疗之绳墨。朱彝尊的《食宪鸿秘》是清代浙江食疗养生的代表性著作。此外,还有顾仲《养小录》,收集了大量精美菜肴,并且详细阐述了食物在养生方面的作用。
此外,明清时期还有不少养生著作,如朱鸿猷,字仲嘉,号芗圃,明平湖人,著有《卫生明训》、《养生必读》八卷;章鲁璠,字上珍,清嘉兴人,著有《保幼心法》、《性疾要略》;朱瑜忠,字不暇,号世珍,又号醇如,清海宁人,精于医术,著有《思济汇纂医说》10卷、《神验录》4卷、《寿世精要》4卷。
朱彝尊像
秀水养生学派治学特色
(一)经验总结 不务空言
明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潮盛极一时,秀水养生学派医家深受其影响,期间著作皆从实际或从中医“先未病而医之”角度所撰,多为自身养生秘诀和行之有效的他人经验总结,剔除了广泛空谈者,主张人希望长寿,不要靠天命,而在于后天的努力保养。因此,养生学著作变得更加切合实际,简要易行,易于普及推广。如清代曹庭栋认为养生“绝非谈神仙讲丹药之异术也”,他参考历代文献307种,凡有涉养生者,皆摘录并参以已见,聚之以类,于公元1773年始成《老老恒言》五卷。其卷四“附记”中说明其成书背景“时气怯体羸,加意作调养法。有出诸臆见者,有本诸前人者,有得诸听闻者,酌而录之。即循而行之,讫今秋,精力始渐可支……汲汲求其效,无妙术也。兹书四卷,以次就竣,因以身自体验者,随笔录记。”黄承昊在《折肱漫录》序中言“非身所亲历,口所亲尝,目所亲睹,皆不敢混载以欺人”。他提出书中所述之理、所载之方务必实在,绝不能含糊其辞。
黄承昊著《折肱漫录》
(二)旁征博引 勇于批判
《赤凤髓》作者周履靖极喜购书,为求遍览各地奇书异册,不惜散尽千金而购置。周氏有馆名“闲云”,是藏书、读书之处,称汗牛充栋不足述其藏书之富。购藏书籍既然是周氏的爱好,也为《夷门广牍》的辑刊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夷门广牍》收书上起先汉,下迄明代,凡107种,多图文并茂,且附载序跋。王士雄曰“公余之暇,辄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随息居饮食谱》一书广采前人之说,吸收民间单方验方,并经过实践,提出新的食疗方法。清代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辑录了历代古书所载养生各篇,并著有出处,言而有据,内容广泛。曹庭栋在《粥谱》中说“方本前人,乃已试之良法。注明出自何书,以为征信,更详兼治。”
古代养生典籍中不乏故弄玄虚、指雁为羹,将养生学玄化,而秀水医家鲜有此类著作,特别对唯心之论提出批判。如王文禄在《医先》一书中驳斥当时世俗观点,提出养生并非“仙家”之流,不应视为“异端”,而与儒家养德同样重要。曹庭栋在《慎药》篇中说“方药之书,多可充栋,大抵各有所偏,无不自以为是。
黄凯钧《友渔斋医话》
主要学派学术特点
(一)四时摄生 顺时而养
大多秀水养生学派医家都尊崇、秉承“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相应观点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并在先贤养生思想基础上再进行创新,使四时养生理论得到发展,内容得到丰富。如在《折肱漫录》中,黄氏提出要符合人体自身生理特点与自然节气,如“人皆指西瓜能辟暑,生冷中不甚忌之。殊不知暑中奔走后,觉胸中热气填塞,浸冷食之,信可辟暑。”“饮茶宜热,冷则聚痰,多饮则少睡,久服则消脂。茶味最清香,令人嗜饮。然虚弱人,止宜候渴而饮,适可而止。若亦欲慕清客之名,勉强饮啜,所损脾胃不小。”普通人喝茶可以养生保健,促进新陈代谢,但体质虚弱的人喝茶却易损伤脾胃,喝茶讲究四季有别,即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顺应自然的思想在《老老恒言》中贯穿全文,如“惟以自然为宗,故能颐养天和,克享遐寿。”曹氏的顺应自然有两层意思,首先要顺应天时,如在“晨兴”篇中明言“春宜夜卧早起,逆之则伤肝;夏同于春,逆之则伤心;秋宜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冬宜早卧晏起,逆之则伤肾。”“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过午阴气渐长,日光减暖,久坐非宜。”同时还要顺应不同地方,如“北方若要安乐,不脱不着。南方若要安乐,频脱频着。”其次顺应自身,如“愚谓倦欲卧而勿卧,醒欲起而勿起,勉强转多不适。”曹氏认为一年四季老年人都应到床上午睡,或寐或醒任其自然,欲起则起,不必留恋,不管睡得着睡不着,只要安卧片刻,对身体就会有好处,能达到“一觉闲眠百病消”的效果。黄凯钧在《一览延龄》中举例“松植腐壤,必蠹,雪藏阴山,历夏不消”的例子说明养生需“顺其性,顾其理”,违其性则坚者脆,顺其理则促者长。”
(二)饮食合宜 寓疗于养
千百年来,人们在食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逐步形成了一套饮食养生经验,“药补不如食补”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嘉兴人。饮食调摄要注意饮食质与量的合理调配,做到饥饱适宜,因人适量,寒温得宜。顾仲自号浙西饕士,提出“有条有节,有益无损,遵生颐养,以和于身”,饮食应节制、适度。朱彝尊认为饮食合宜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食量、食温上要懂得适度,二是食味上有所节制,在书中提出“食不须多味,每食只宜一二佳味。纵有他美,须等腹内运化再进,方得受益”,主张每次进食不宜食用过多品种,只需一二道美味即可。《老老恒言》“饮食”篇云“量腹节所受”,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故少食以安脾。“燕居”篇亦云“食可置即置,勿以悦口而少贪。”曹庭栋针对老人脾胃虚弱的特点,重视以粥养胃益寿,编制药粥配方百余首,以“备老年之颐养”。王士雄认为“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饮食者,生之本,日用之常也。饮食之道,顺之则利,逆之则害”。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列出每种食物性味和功效,记载禁忌不足,并提出了常人、病人、妇人等特殊人群宜忌,如猪肝“平人勿食”,小麦面“病人食之甚宜”,杏“产妇、小儿、病人尤忌之”,牛乳“老年火盛者宜之”等。吴瑞在《日用本草》中提出“众人昧焉,故往往以千金之躯,捐于一著之倾而不知”,“脏腑气候宜忌服食诀”,以直白易懂语言记录日用饮食物 540 种,专门列举各种“不可食”的具体情况,为人们选择进食之物提供了依据。
吴瑞著《日用本草》
(三)情志调控 注重怡情
养生学派医家非常注重心理调摄,调畅情志,如在王文禄所著的《医先》中提到“养德养生,无二术云”修心与养身相结合的养生方法,指出道德修养是影响人长寿的关键。“形气豫全,何伤之有?”,“六气不侵,七情无扰,清虚恬静之日,日日如之,则病安从生?不变不动而能忘之,则忘日忘年,寿与天地等而不老矣,形安能槁”。王文禄认为人容易受到来自外界欲望的干扰,而使心志蠢蠢欲动,“心动即火起,外邪斯入矣,是故以贵忘外。”引导老年人保持内心宁神静志,虽有喜怒七情却不累于喜怒七情则不伤气,虽有寒暑六气却不累于寒暑六气则不伤形。《折肱漫录》提出养修身时重视养心养脾,主张清心寡欲,食养结合。“心之不养,而多郁、多思、多疑、多虑,即日饵良药,亦何益之有”,即养生养心,应当知足常乐,澹泊宁静。《老老恒言》也列有“燕居”、“消遣”两篇专论怡情养生,主张老年人应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令精神有所寄托,如对弈、抚琴,“棋可消遣”“琴能养性”。“散步”中也说“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卢纶诗:‘白云流水如闲步’是也”,强调散步可以舒活筋骨,帮助消化,还可观沿途风景,以怡情兼养神。《一览延龄》云“力不能及之事,莫放心中,应事必使割藤,则心无所系。偶有所失,勿戚戚于心。”在生活中应该多考虑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想多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劳心劳神。此外,需看淡得失,不因失意而哀伤。
王文禄著《医先》
(四)人生三宝 养生要旨
《灵枢·本藏》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明清时期,养生医家对于养生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化,尽管在养生思想上各有侧重,但都强调综合调养精、气、神人身“三宝”。俞桥在《广嗣要语》提出房事节欲是养精的重要途径,欲寡而精气神充盈,未及冠不宜进行房事,且房劳伤精,应有节制。袁黄的《摄生三要》书名即是以聚精、养气、存神为主的三大之法,提出寡欲、节劳、息怒、戒酒、慎味五大聚精之道,即涉及到房事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三方面。袁黄精于中医,用中医理论对养生机理与具体方法进行阐述,从一个侧面体现明代嘉兴养生的概貌。《医先》根据“精生气,气生神”的理论,强调通过慎言语、节饮食以养气,省思虑、远色欲以养精,去牵引、贵忘外以养神,精气神并重,以防病于未然,以祈“同跻仁寿之域”。《一览延龄》从饮食起居、气功导引、优生优育、老年病防治等方面讨论养生,主张“颐体养精,惜气存神”,凡事都要有节制。黄承昊年少时被诊断为重病,无法治疗,忧思过虑,日渐憔悴。后登科举仕,郁气大畅,神乃渐复,得延岁月。由此黄氏在《折肱漫录》中吸纳老庄、佛家等思想,提出“养生者,先养神,次养形”,“神为形君,不可使伤”,“养心、养脾,摄生最要”,“养生者贵开发其生机,生机一发,则源源不穷”等论点。《老老恒言》依据老年人生理特点,通过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怡情养生和导引等养生方法调摄老年人的神和气两方面。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五)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
明清时期,秀水养生医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前秦时期已确立动静结合养生方法。人体要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就必须动静适宜,切忌过动过静,否则就会造成阴阳偏颇,导致疾病。黄凯钧《一览延龄》阐述养生导引内容,认为养生之道要注重情志调摄,饮食平和,肾精保养。对导引养生法,主张动静结合,因人而宜。曹庭栋主张动静结合的养生思想,认为静是为了动,即“养静所以养阴,正为动时挥运之用”,例如在《老老恒言》散步专论中论述睡前“绕室行千步,始就枕”,闲暇“散步所以养神”,有助于睡眠,强调了动静结合的重要性。在导引篇中指出“导引一法甚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婆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不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并创“卧功、坐功、立功”三项,以供老年锻练之用。周履靖在《赤凤髓》一书中大量记录古代医疗保健体操资料,且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全书收辑了古人的养生保健歌诀、导引法八种、《五禽戏图》五张,具体介绍了46式导引体操、华山十二睡功总诀图和毛玄汉降伏龙虎图等12个睡功图,强调了身心俱修的养生思想。
来源:健康嘉兴平台
信息来源: 健康促进与评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