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秀水医派⑦丨秀水本草学派

发布日期:2024-10-16 信息来源:健康促进与评价处 浏览次数:

概述

  浙江本草学派为“浙派中医”十大分支流派之一,且历史悠久。浙江地区山清水秀、药材资源丰富,百药众多。又为文化之邦,人杰地灵,古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习,所以历代浙江地区本草名人辈出,著述汗牛充栋,药事兴旺发达,领全国之先。本草学派源远流长,威就卓著,尤其两部本草“拾遗”著作,犹如两座丰碑,彰显出浙江本草学的辉煌。

嘉兴秀水医派的本草起源,亦与周边地区近乎同时发源。马家浜遗址距今约7000年,属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上承余姚河姆渡文化,下启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其中出土有大量的文物。在这些文物中发现有有益保健的干栏式结构建筑遗迹。其出土的芡实、菱角,亦说明了早期嘉兴人民即有药食同源的基础,同时菊、葎、蒿、凤尾蕨等药用植物,以及骨针等器具的发现,均为当时的医学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长江流域文化交融,秀水医派的本草稳定发展。浙江是较早开始人工种植药材的省份,秦汉时期,浙江的药材主要有白术、丹参、甘菊、黄精、吴萸、越桃、活人之草等。

 

白术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浙江的中草药材十分丰富,产地较广,品种较多。隋代建国后开凿京杭大运河,又把原来的新城(今富阳县新登镇)、海盐也并入钱塘,此后绵延800多里的江南运河的南端——杭州、嘉兴与全国各地更紧密地连在一起,城市地位日见重要。自此浙北一带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浙江丰富的中草药材资源得以更加走向商业化。

在这样日趋繁荣的经济及医药行业商业化基础之下,北宋时期,秀水医派医药学家名人辈出,例如有谢医、骆飞尘、闻人规、徐名世、周澄、严秋蟾、陈迁、郭敬仲、郭时义、蔡梅友、蔡渊斋、蔡竹友等。同时药市进一步繁荣,医药进一步分工,官办和剂局和民间药坊的增多。政府先后在杭州、宁波、温州、嘉兴和海盐澉浦5地设立了市舶司,隶属于两浙市舶司。这些市舶司主要与日本、高丽、真腊、占城、印度、大食、古逻、阔婆、勃泥、麻逸、三佛齐等国贸易,商品中香药及药材居大头。市舶司内机构完备,设有押香药纲使臣等专职从事药物贸易的官员,鼓励中外药材贸易。当时嘉兴拥有两大市舶司,对外的药材进出口量巨大,种类繁多,极大地促进了秀水医派本草的发展。

南宋迁都杭州,随着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南移,南宋时期嘉兴的医药卫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宋代药政较为进步,中药制剂的生产由国家专门设立的药局管理。药局分和剂局(制药工场)与惠民局(药店)。医药商业分工细致,经营品种丰富。商业竞争促进了制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专利出售的高效药品。沟通全国药物交流的药市,其数量和规模都有很大的发展。海盐地区汇集各地道地药材,有黄箭子、百日子、芍药、木香、瑞香、萱草、栀子、木樨、佛手、银杏、白术、连翘、茴香、韭子、杏仁、龙脑、槐花、半夏、枳实、瞿麦、紫苏、荆芥、青蒿、赤小豆、良姜、牛膝等。元朝延续了宋代农业、商业等的繁荣,海外贸易从贸易口岸和贸易品种来看超过了宋朝。其中嘉兴海盐的澉浦港在封建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海洋科技文化巨大发展的宋元时期,也进入了它的鼎盛与辉煌,从事着中外医药交流。

 

龙脑

从明代起,嘉兴的本草学发展更为突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了蒋仪的《药镜》、贾所学的《药品化义》,至清代有黄凯钧的《药笼小品》、冯兆张的《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和《痘疹药性五赋》、吴仪洛的《本草从新》、陆烜的《人参谱》、 陈其瑞的《本草撮要》等专著。贾所学的《药品化义》被名医李延昰称为区别发明,诚一世之指南。清代的尤乘认为此书珍为异宝,称其远绍神农开物之业,近接蕲阳集成之统……诚生人之要旨,济世之真诠也。《药品化义》特别有贡献的是把中药的功效,把作为一个单项独立出来,是现代中药功效理论的源头。吴仪洛认为《本草备要》当时广泛流传,但有不少不足之处。从临床实际出发,取其书重订之,因仍者半,增改者半,新增了221种药物,在药物分类、药物功效、药物主治、药物的禁忌、药物的真伪、药物的修治等方面均有新的发展,使《本草从新》成为一部既适合流传学习,又能符合临床实用,同时体现清代本草学术研究实际水平的本草专著。

 

《本草备要》

地域特色

  一、人工地貌明显,水乡特色浓郁

  嘉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市境地势低平,有山丘200余个,零散分布在钱塘江杭州湾北岸一线,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市境最高点是位于海盐与海宁交界处的高阳山。市境为太湖边的浅碟形洼地,地势大致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数千年来人类的垦殖开发,平原被纵横交错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错分布,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旱地栽桑、水田种粮、湖荡养鱼的立体地形结构,人工地貌明显,水乡特色浓郁。嘉兴市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东亚季风区,冬夏季风交替,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

  二、自然条件优越,药产丰富

  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嘉兴自古以来药产丰富,部分药物产量颇丰,例如瓜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耐寒能力强,是一种深根性植物,根可深入地下100150厘米,栽培瓜蒌时宜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的沙质壤土,房前屋后空地均可栽种,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果梗剪下,置通风阴处。其适应于嘉兴地理气候环境,它的果实、果皮和种子为传统的中药“天花粉、瓜蒌、瓜蒌皮和瓜蒌子”。枸杞:常生于山坡、荒地、丘陵地、盐碱地、路旁及村边宅旁。生于山坡、田野向阳干燥处,易栽培,喜光照。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耐肥、耐旱、怕水渍。以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轻壤土栽培为宜。主产地山西、河南、浙江、江苏。果实中药称枸杞子,药用功能与宁夏枸杞同;根皮中药称地骨皮。

 

瓜蒌

  三、草药品种繁多,产量丰厚

  正德《嘉善县志》记载,嘉善县内有80多种中药材。明永乐年间(1403-1424),海盐县有枸杞、瓜蒌、薄荷、野菊花、地骨皮等。万历《崇德县志·物产·药之属》卷2记载,桐乡县共有药物109种:薄荷、土牛膝、石菖蒲、荆芥、泽兰、艾叶、芎䓖、土木香、茵陈、青蒿、红花、夏枯草、旋复花、何首乌、土大黄、栝楼、车前子、柴苏、苍耳子、覆盆子、射干、益母草、麦门冬、青葙子、天花粉、白扁豆、香附子、野葛、豨莶、枸杞子、吴茱萸、槐花、橘核、辛夷、牡蛎、石榴皮、忍冬藤、松脂、百合、风藤、原蚕蛾、乌梢蛇、蝉蜕、蛇蜕、蚕蜕、蜂子、蜂房、蜜、蜡、僵蚕、二蚕沙、蟾酥、桑螵蛸、龟甲、鳖甲、蜈蚣、三七、白颈蚯蚓、水荭、半枝莲、千里光、虻虫、地肤子等。光绪《嘉善县志》记载,可供入药者达100多种。民国时期,海盐县有58种中药材,其中瓜蒌、青皮、泽泻年产量均在1吨以上,以六里、激浦、西塘等地出产居多。光绪《石门县志》又补充7种:天南星、女贞子、龙常草、款冬花、百部根、金钱草、凤仙子。上述两志所载药物共116种。民国时期,玄参主要种于石门、安兴、翔厚一带。牛蒡子以石门、乌镇、民合、新生一带最多。抗战后,最高年产量800担。

 

夏枯草

  四、民间秘验单方广为流传

  在嘉兴的民间,因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其简易的偏方验方在百姓之间流传颇广,亦深得群众基础,地方本草特色明显。尤其因古代物流不发达,嘉兴本地的本草资源更是为当地医家治病的首选,同时也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出了丰富的经验。如半枝莲功效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其临床应用于热毒疮疡、毒蛇咬伤以及肺痈等症。半枝莲外用痈肿疮疡,有解毒、消肿作用;内服能利尿、祛瘀止血。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解暑之用。狗尾巴草有清热、祛湿、消肿功效,用治痈肿、疮癣、赤眼、痈癣。面上生癣,拿狗尾巴草的茎捣烂搓脸有疗效。还可解热、明目。如海宁市丁桥镇传承人蒋氏用观世音草(车前草、籽)来退热、解毒,用于口腔溃烂、嘴角生疮等症。杨梅浸烧酒对防治细菌痢疾有较好的作用。

 

半枝莲

学术特点

  一、采纳融合外邦药

  自宋以来,嘉兴市舶司始终活跃于对外贸易的舞台,海盐澉浦港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港口之一,国内药物的汇聚出口、国外药材的进口及本地药材的流动,使得秀水医派对于的外邦药引进和使用,往往走在全国的前列。吴仪洛的《本草从新》记载了治小儿潮热五疳等证的胡黄连,其功能为清热杀虫、凉肝明目、镇心除烦。治小儿惊痛的芦荟,出波斯国。补肺降火的西洋参,出大西洋佛兰西。还有出南番的血竭、龙脑香,出西番的阿魏,出诸番的乳香、苏合香、没药等。

 

吴仪洛著《本草从新》

  二、不唯先贤辨纠误

  张希白的《药性蒙求》在传承经典的同时,结合临证经验,调整了部分药物的歌诀,如“羌活辛温”,即与《药性歌括四百味》及《订补明医指掌》中的“羌活微温”不同,《药性蒙求》突出了羌活辛的性味,这明显更利于读者理解羌活解表的特点。咸入肾,温补阳,苁蓉同时具有咸甘温的药性。《药性蒙求》指出“苁蓉咸温”,这与《药性歌括四百味》及《订补明医指掌》指出“苁蓉味甘”亦有不同。

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亦非常重视对药物的细注。吴仪洛以前的医家对药物主治析言较少,统言较多,如治烧之药,有治湿痰者,有治燥痰者,有治热炎者,然诸书第以除痰概之。头痛之药,有治内伤头痛者,有治外感头痛者,诸书唯言治头痛而已。吴氏根据自己的用药经验,详细分析,逐条细注。他指出:“半夏除湿化痰,为治痰湿之主药;贝母可润燥化痰;白附子祛风,为治风痰之药;防风为祛风胜湿要药;三七为金疮杖疮之要药;丹参功兼四物,为妇科要药;款冬花为治咳药;柴胡为足少阳经表药。”等等。

 

白附子

  三、力求齐全补缺漏

  吴瑞在编著《日用本草》过程中,“上考神农疗疾《本草》,及历代名贤所著,与夫《道藏》之方书”。力求收载范围之广泛详尽,在具体内容上又增加了自己的医疗经验和心得,其共收载日用食物540种,分为8类,依次为诸水类13种、五谷类32种、五畜类152种、诸禽类64种、虫鱼类66种、五果类98种、五菜类81种、五味类34种。在此书中,据李时珍记载,其首次将“甘露子”载入食用。“甘露子”别名“地蚕”,是一种多年生草本,其茎叶可入药,其茎块可食用,形状珍奇,脆嫩无纤维,最宜作酱菜或泡菜食用。一般的植物学著作记载,多是认为从明朝才开始使用栽培此植物,其实,在元朝的吴瑞时期已经有食用的记载。

张希白的《药性蒙求》由上部的药物和下部的食物两部分组成。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实载药393味,《订补明医指掌》实载药239味。《药性蒙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增减,共载药439味,补充了如高丽参、鸡冠花、天仙藤、大麻仁、御米壳、鳔胶、人中黄等50余种常用药物,并为之编撰歌诀,添加注释。歌诀延续了“云林歌括”的体例,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如“淡菜咸温,补阴养血,带下虚劳,消瘿可啜”,“荸荠甘滑,攻积消坚,胸中实热,疸症亦全”。

 

甘露子

  吴仪洛在本草学研究方面,主要是对《本草备要》中的纰漏进行了重新修订,保留其中半数的内容,并进行增改。他订正药物均以实用为宗旨,所谓“医贵通变,药在合宜”,增减药物以临床为依据,对有名无用之药,俱予删除。吴仪洛认为,当时本草书中,《本草纲目》 为集大成者,“其征据该洽,良足补《尔雅》、《诗疏》之缺,而以备医学之用,则病其稍繁”。而缪氏的《本草经疏》“不特着药性功能,且兼言其过劣,其另外一本《本草备要》卷帙不繁,采辑甚广,为近今脍炙之书也。独惜作者汪昂本非歧黄家,不临证而信前人,杂采诸说,无所折中,未免有承误之失”。吴氏认为,上述本草著作均有长处,但也各有缺陷和不足。为此他复考《本草纲目》,并结合缪氏《本草经疏》,在《本草备要》的基础上,重订而成《本草从新》,将当时用治甚多,而从前本章书上均未收载之药物,都收载入册。如冬虫夏草、燕窝之类,当时民间己用,但本草著作中从未见记载。吴氏将其载入于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上述药物通过吴氏之书传播,其应用面更广更深,已成为现今医者常用之药。

  四、善以辨证分药理

  明末本草学家贾所学在中药药理方面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概念——“药母”。药母说是中药理论规范化的一种尝试,取法于“书有字母,诗有等韵,乐有音律”。他认为“药母”是“辨药指南,药品化生之义”,订为规范,可防止“议药者皆悬断遥拟”的弊端。他的《药品化义》13卷,将“药母”具体内容分为体、色、气、味、形、性、能、力八法,各法又分为7项,并把它们与人之胜象、药之法象沟通联络。全书分气、血、肝、心、脾、肺、肾、痰、火、燥、风、湿、寒十三类,共论药162品名,各药隶属于所属门类之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药理论体系。明朝李延罡得《药品化义》,称赞此书为区别发明,诚一世指南,并作了补订。

 

贾所学著《药品化义》

  张氏在《明医指掌·药性歌》基础上,对药物的品种、药性诀的表述以及药味的特性进行了充实和修改之后将其编为上部。为便于查阅,张氏将收录的四百三十九种药物按草、木、果、菜、谷、金石、土、水、禽、兽、虫、鱼鳞介、人划分为十三大部,再按各自特点将各部下药物细分为若干小类,如草部由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苔石草、补遗组成;木部由香木、乔木、灌木、寓木等组成。下部收录江南常用食材百余种,未明确归类。上部药物张氏先以大字列四言诗四句,概述其性味功效要点。后再以小字对其归经、用法、配伍、禁忌、产地、辨伪及同类药物性能比较等内容进行补充注释。下部食物张氏记载较为简略,皆择要注明药用价值及食用宜忌。

吴仪洛在本草学研究方面推崇张元素的用药法象,他把药物的气味厚薄、阴阳寒热与脏腑理论结合起来,如言柴胡:“宣,发表和里,退热升阳,解郁调经。苦微寒,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羌活:“宣理游风,发表胜湿。辛苦性温,气雄而散,味薄上升。入足太阳,以理游风,兼入足少阴、厥阴气分。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联,刚痉、柔空,中风不语,头旋目赤。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为却乱反正之主药。若血虚头痛,遍身痛者,此属内证。,二活并禁用。”同时,吴仪洛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以形、色、性、味来区分用药。如薄荷:“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最佳;江西者稍粗,次之;四川者更粗,又次之;野生者,茎叶气味都相似,入药以苏产者为胜。”他不仅强调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临床药效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重视药物归经。如归经说和引经报使说源于张元素,吴仪洛受其影响,在阐述药理时间有发挥。如言桔梗,“宣通气血,泻火散寒,载药上浮。苦辛平,色白属金。入肺泻热,兼入手少阴心、足阳明胃经。开提气血,表散寒邪,清利头目咽喉,开胸膈滞气。凡痰壅喘促,鼻塞目赤,喉痹咽痛”,均可用之。谓升麻曰:“轻宣、升阳、解毒。甘辛微苦。足阳明、太阴引经药,亦入手阳明、太阴。表散风邪,升散火郁。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甘温之药上行,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

吴仪洛认为,应用药物必先明了医理与药性,尔后才能辨疾病和正确用药。吴氏论药议方注重以中医基础理论闻阐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尤其重视药物的主治及症状的分析,指明药物治病的机理,使药物使用更切合临床。如他在论述当归苦温、助心散寒的性味功效时,即谓“诸血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当归苦温助心也”。在谈到当归“入心肝脾”时,又注明:“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又如在论述当归能治咳逆上气、痿痹时,他用小宇注出: “血和则气降……筋骨缓纵,足不任地曰痿,风寒湿客于肌肉血脉曰痹。”不仅解释了当归治咳逆上气的机理是血和气降,而且指出痿痹的病机是筋骨缓纵,外邪客于肌肉血脉。这样清晰的注解简易明了,使初学本草者阅之即明。正如吴氏自己所说:“注本草者,当先注明其所以主治之由,与所以当用之理,使读之者有义味可咀嚼也。兹集药性病性,互相阐发,庶便资用。”

五、药食同源为养生

张希白的《药性蒙求》下册介绍了许多如鸡鸭鱼肉、嘉香肉、熏兰、糟鱼等江南一带常见食材的药食宜忌。如糯米,《本草纲目》云:黏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本经逢原》指出: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药性蒙求》则直接点明了由糯米制成的江南主食粽子性粘难化,病人勿食。又如泥鳅与黄鳝同为江南盛产的滋补佳品,食用区别如何,《药性蒙求》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泥鳅,暖中,益气血,通经络。鳗鳝之良有益于人,毒者害人,鳅则有良无害,凡大痈血不成脓,痘不成浆,食之佳。其它诸如食蛙令人尿闭,若妊娠食之,令子短寿藕能入血,而澄粉甘平可口,益胃安神菱,甘寒,安中消暑,止渴解酒等,均为张氏有感而发,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对江南一带老百姓来说具有很高的饮食调理参考价值。

吴瑞的《日用本草》共收载日用食物540种,分为8类,依次为诸水类13种、五谷类32种、五畜类152种、诸禽类64种、虫鱼类66种、五果类98种、五菜类81种、五味类34种。书后附有察脏腑气候宜忌服食诀。包括四时调神所宜四季末一十八日皆主脾旺五味所走所疾黄帝问伯高谷之所主五味五色相宜所合饮食所宜所忌五行相生相克五脏六腑表里应侯等篇。其中的察脏腑气候宜忌服食诀,属于食疗总论性质。所列各食品条下均叙述其形态、产地、采收、制作及食用方法、性味、功效、主治等。吴瑞在编著《日用本草》过程中,上考神农疗疾《本草》,及历代名贤所著,与夫《道藏》之方书。力求收载范围之广泛详尽,在具体内容上又增加了自己的医疗经验和心得,与之前的食疗本草类著作中,本书最早将水类分离出来单列为一类,吴瑞能认识到天一生水善利万物,人非水不能活,况疗病乎?辄取水之一条冠于卷首。已充分认识到水在饮食养生中的重要性,非常难能可贵。

  六、药物配伍审宜忌

  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在各类食物的论述过程中,强调饮食有节。如酒“多饮必病,故子弟幼时,总不令饮酒,到大来不戒而自不饮矣”;黑大豆“性滞壅气,小儿不宜多食”等。

 

王孟英著《随息居饮食谱》

《本草从新》另一特点,是在每味药物的功效之后,均列有配伍相宜者,配伍相忌者,包括药与症之相宜相忌,用药与其它食物的相忌不宜。药物的修治炮制,一并介绍。明教以示后学。如对白头翁载述:“谓可泻热凉血。苦坚肾、寒凉血、入阴明血分,胃、大肠、治热毒下痢… … ”血分无热者忌。以此告戒后世,无击堂堂正正之师,勿犯虚虚实实之戒。且不可戕伐过度。而理应趋利避弊,一矢中的。

七、道地药材必较真

  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非常重视药物真伪的辨析。吴氏针对当时药肆中盛行以假乱真,而数百年来无人起而指摘的现象,大胆提出此断不可行,并利用自己丰富的辨药经验,对易作假、易混乱的药进行详尽剖析鉴别,去伪存真,去劣留优。他主要从四个方面鉴别药物。一为产地:一些分布较广的药物可由自然条件不同,而药之质量也各异。如“人参,宁古台出者红光结实,船厂出者空松稍差……而大戟,杭产紫者为上,北产白者伤人……黄连出宣州者粗肥,出四川者瘦小,连珠者良,新出连毛少刺少,色为黄,服之损人”。即使同种药物,因产地不同,药性各异,亦不可混合。二为形态:每一种药都有其特有的形态特点,通过形态鉴别,可以分真伪。如“党参根有狮子盘头者真;白术产于潜者最佳,有鹤颈甚长,内有朱砂点,术上有须者尤佳”。三为品种:“如郁金出川,广体镜圆如蝉肚,苦中带甘者乃真,而市中以姜黄、蓬莪术伪之者。柴胡之药,入山收购,往往将白头翁、丹参、小前胡、远志苗等杂在内,谓之统柴胡,其实真柴胡无几,须拣去另种,用净柴胡为要。”四为炮制:如“熟地黃需九蒸九晒,性才由凉转温,而今市中唯以一煮而售,害有不可胜言者也……菟丝子应煮另吐丝,捣成饼,烘干再研为细末,今市中菟丝子饼俱将麦曲打入,气味全乖,断不可用”。

 

来源:健康嘉兴平台

供稿:委中医管理处、市中医医院


信息来源: 健康促进与评价处

分享: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