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腰腿痛“哪哈办”,小心这种“一声不吭、上来就掀桌”的疾病

发布日期:2024-11-21 信息来源:健康促进与评价处 浏览次数:

腰背部疼痛或者全身骨骼疼痛,年纪渐长变得驼背,只是打了一个喷嚏、搬了一下家具或者是轻微跌倒导致就骨折,这到底是怎么啦?难道只是因为人老了?

 

  这就涉及到一种静悄悄侵蚀人体健康的疾病——骨质疏松!今天我们来深入讨论一下这一常被忽视却极为重要的健康话题。

  骨质疏松发生常常不受“重视”,很多人认为这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并不急着处理。但骨质疏松的致残率、致死率一点都不比其他慢性病低。其实就怕这种平时“一声不吭、上来就掀桌”的。身体好比是一栋房子,骨头就是房梁。骨质疏松就像是白蚁慢慢把房梁蛀空了,直到支撑不住后才突然断裂坍塌,引起骨折。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质量受损和骨强度降低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表现为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简单来说,我们的骨骼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组成,前者负责“建设”,后者负责“拆除”,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年龄、激素水平、营养摄入和健康状况的变化,成骨细胞的生成可能不足,而钙质流失加剧,导致破骨细胞的“建设”无法得到补充。一旦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骨质疏松就会接踵而至。

  骨质疏松的危害!

  骨质疏松,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使患者出现腰酸、背痛、腿抽筋等症状,骨质疏松会导致脆性骨折,若患者摔跤,可能导致胸椎、腰椎、桡骨远端、股骨颈及肱骨近端的骨折,老年患者骨折之后卧床,并发症还可能危及生命。

  骨质疏松只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的专属病,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多发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我国至少有2亿人存在骨质疏松的风险,且发病年龄正逐渐年轻化。近年来,由于年轻人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三四十岁时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

  30-35岁:骨量开始流失。

36-49岁:骨量缓慢减少。

50-69岁:骨量迅速减少。

70岁以上:骨量持续减少。

  预防骨质疏松,积极行动起来!

1)食用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如牛奶、豆制品、鱼类、蔬菜、虾皮、虾米、猪牛羊骨、芝麻酱、蛋类、核桃、花生、坚果等。另外,过量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钙质流失,应按照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中,对肉类摄取的每日推荐量控制在200-300克左右。

2)每天至少保证30分钟充足的阳光照射,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晒太阳的时间段最好在每天下午3时以后到傍晚时分,20到30分钟为宜,在这一时段阳光中的紫外线偏低,能使人感到温暖柔和。

3)身体条件允许时合理锻炼,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和负重训练,如步行或跑步等能够起到提高骨强度的作用。骨质疏松患者至少每周进行两次训练,每次一个小时,具体可以进行20分钟的行走、跑步或增氧健身运动,然后5分钟跳绳,40分钟的力量训练(握拳、上举等),从而使所有的肌肉群得到锻炼。

4)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骨折的风险,也不要过量饮酒。

5)避免长期服用可以增加骨量丢失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

6)在医生指导下,有需要的人群可以补充钙剂、维生素D或者抗骨质疏松药物。

  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各个年龄阶段都应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将大大受益,让老年生活更加自由、舒适和安全,可以畅快地出门散步、买菜、跳舞。

 

来源:健康嘉兴平台

供稿:嘉兴市第二医院


信息来源: 健康促进与评价处

分享: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