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血脂异常的防与治

发布日期:2024-07-23 浏览次数:

屏幕前的你有没有发现,

当你约饭的时候,

有朋友可能会说:

“今天吃得清淡点,体检出来血脂有点高啊。”

  很多人在血脂检查时一头雾水,不了解其包含哪些项目及其指标代表了什么临床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唠唠。

  一、什么是血脂

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类脂的总称,临床中密切关注的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异常则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严重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

 

二、什么是血脂检测?

血脂检查是体检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可以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及早发现和调整非常重要。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血脂四项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全面检查血脂七项:血脂四项 + Apo A1(载脂蛋白 A1)、Apo B(载脂蛋白B) 和 Lpa[脂蛋白(a]

 

三、各项检查指标怎么看?

我们主要介绍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血脂四项。

总胆固醇(TC

总胆固醇是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和,血清TC增高是引起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人群血清TC水平的升高可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增加。

TC 的合适水平是 < 5.2 mmol/L

糖尿病患者 TC 3.1mmol/L,就要开始治疗。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人群 TC 7.2 mmol/L,也应该开始治疗。

甘油三酯(TG

甘油三酯(TG)增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TG 的合适水平是 < 1.7 mmol/L

TG严重升高(≥ 5.6 mmol/L),则可能导致发生急性胰腺炎风险升高。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称为坏的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之一,同时也是最主要的调脂治疗的靶点。

LDL-C的理想水平 < 2.6 mmol/L

极高危者 LDL-C < 1.8 mmol/L;高危者 LDL-C < 2.6 mmol/L;中危和低危者 LDL-C < 3.4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能将末梢组织中游离胆固醇转运到肝脏再利用或处理,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好的胆固醇

HDL-C < 1.0 mmol/L 属于降低,表示被逆转运的胆固醇减少,预示着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需要结合其他血脂结果进行药物调整。

 

四、那么如何进行血脂的管理呢?

首先考虑生活方式的合理化改善。合理膳食对血脂影响最大,应限制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的摄入,如红肉、奶制品、油炸食品等,同时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如坚果、橄榄油、鱼类等,另外丰富水果、蔬菜、全谷薯类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也很重要。

 

此外,长期吸烟或酗酒均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上升。戒烟限酒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脂肪利用率,降低血脂水平。建议每周进行3-5,每次30-60分钟有氧运动。

当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能很好达到降脂目标时,应考虑加量降脂药物。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定期监测血脂指标和肝肾功能,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服药期间应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中断或增减。

五、高血脂一定会有颈动脉斑块吗?

血脂高的人更容易出现斑块,但这也不是必然的。

颈动脉斑块是由于脂质、钙盐等物质在颈动脉内壁沉积形成的斑块,根据斑块的性质和成分,可分为脂肪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等类型。根据斑块内组织成分的含量不同,颈动脉斑块可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具有破裂倾向,易发生血栓等情况,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颈动脉斑块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随年龄增加而递增。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是主要危险因素。随着斑块的进展,可能导致动脉狭窄,严重时会引发缺血性脑卒中。超声是主要的筛查和诊断方法,可以评估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

控制吸烟、规律运动、合理饮食等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减缓斑块进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脂药、抗血小板药,可以稳定和缩小斑块。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狭窄的患者,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入术。通过规范的筛查和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颈动脉斑块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来源:健康嘉兴平台

供稿:嘉兴市第一医院


信息来源: 健康促进与评价处

分享: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