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医派⑤∣ 温病学派
发布日期:2024-09-11 浏览次数:温病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温病是发生于春季的外感热病,为后世伏气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其明确了温病的发生季节,为后世四时温病的命名提供了依据。《难经》认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明确指出温病是五种伤寒之一,广义伤寒和狭义温病学说至此形成。
《黄帝八十一难经》
刘完素据《素问·热论》“伤于寒则为病热”,倡“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之说。河间学派治疗热病为人所推崇,因而有“外感宗仲景,热病用河间”之说。至此,温病逐渐从伤寒的范围中分离出来,自成一派,而刘完素遂成为温病学派的奠基人。明末吴有性以瘟疫辩治而立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瘟疫不同于伤寒的独特见解。清代叶天士创立了温病辩证论治完整体系。吴鞠通继承叶氏学说,著成《温病条辨》,并于条文后加注,把方药附于证后,是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温病学专著。薛生白著有《湿热病篇》,对湿热性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辩证论治作了专门的论述,进一步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
刘完素
海宁王孟英编著的《温热经纬》,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热病的论述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余师愚等诸家温病条文为纬,附以后世医家的注解,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按语,提出自己的见解,是温病学之集大成者,由此温病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秀水医派的温病学医家中除了集大成者王孟英之外,尚有茅钟盈、金子久、陈良夫、黄凯钧、张千里等,他们同样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地作用,并因此逐渐形成了秀水医派中的温病学派,连绵至今。
《温热经纬》
秀水温病学派是在继承、发扬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等温病各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地区地理气候特点及各自临床经验,加以总结逐步形成的,因而具有秀水当地的诊疗特色,其学术特点如下:
一、因地因时辩证论治
江浙地区水网密布、土地淖泽,清咸丰、同治年间,温病、霍乱、疫疠诸病流行。王孟英认为恶劣的环境卫生是江浙地区“霍乱臭毒番痧诸证盛行”的主要原因。他倡导人们“平日即宜留意,或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或利用药物对居住环境以及饮用水源进行消毒预防,饮食要有节律,不宜“过食骤食”,不宜食“瓜果冰凉等物”,以免“遏伏热邪,不能泄越”。
江南既是叶氏所说的“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地区,江浙人病多夹湿,张千里认为临症尤重视湿热二因,慎用升提燥烈之药。金子久在湿温的病因上曾说:“时在湿令,所感之气,名曰湿也;湿属有质,伤其清气,气郁化火,名曰温也。”在病机上则说:“大凡湿邪化热,谓之湿温,湿邪蔓延三焦,充斥营卫,外不得汗,内不得下,蒸腾之热,灼津伤液,多烦少寐,有痰无咳。”这与金氏长期在江浙一带在从事医疗活动有关。
二、宗轻清透解治温病
王孟英治疗温病的指导思想是,无论邪在卫分或气分、营分、血分,概以轻清透解为立法宗旨。温病邪在气分,叶天士曾论“到气才可清气”。孟英进而阐述,所谓清气即以轻清之品宣展气化,如山栀、黄芩、瓜萎、芦根等。邪在气分,不可贸然使用寒滞之药,且厚朴、茯苓等亦在禁例。如温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对此,叶氏提出“法宜益胃”。章虚谷以为,益胃即补益胃气。王孟英认为,此说未能尽合题旨,以温热之邪自口鼻入,先犯于肺,不从外解,则里结而顺传于胃,胃为阳土,宜降宜通,所谓腑以通为补也。因此,益胃者主要在于疏瀹其枢机,灌溉汤水,使邪气松达,与汗液一起从外而解,一经战汗,病变可霍然痊愈。关于邪入营分的治疗,叶天士明确指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意即用清营泄热之品,使其转出气分而解。王孟英与之观点相同。至于邪入血分的治疗,叶天士指出,“直须凉血散血”,一般认为用千金犀角地黄汤。王孟英治疗此等病变常用“晋三犀角地黄汤”,即犀角、生地、连翘、生甘草,酌加玄参、银花、竹叶类,使血分热毒向外透解。
金子久在温病治疗中,他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咸甘酸,并能根据病情,知常达变。如温病初期,常用桑菊饮、银翘散加减,药取轻灵宣泄,以收疏风散热、宣畅肺气之功。在湿温的治疗上,既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又有苦温燥湿、清热孤湿等方法,药亦轻宣可喜。张千里在临证中亦常用轻灵流动之品,药虽不峻烈而邪已去,有“四两拨千斤”之妙,达“轻可去实”之功。黄凯钧诊病每从火热立论,遣药以清热、凉润者居多。
三、重视养阴存津
养阴存津为温病治疗之基本之法。王孟英辨治温病很重视存阴,主张甘凉濡润,力戒温燥。他认为,凡治外感病症,须首先重视病人胃液盛衰,如邪渐化热,即当濡润胃腑,使胃气流通,则热邪有出路,津液不致进一步受伤,这样才称得上善于治疗,意即生津养液与驱邪外出相辅相成。张千里在治疗温病时亦深谙此道。他主张“滋气化痰急救肺,以存津液为要着”。尤其推崇喻嘉言的清燥救肺汤,经他加减化裁,被广泛用于温病的不同病证。张氏以西洋参代替原方中的人参补肺降火,养胃生津,效果较原方更胜一筹。
金子久认为,仲景治阳明腑实用急下存阴,治太阳中风但求微汗,这都是为了避免津液的耗伤,防止病邪进一步深入,所以金氏在温病入营、入血或恢复阶段,再三指出:“凡热病以津液为材料,立方以甘寒为扼要,俾津液复得一分,则热邪退得一分”,“气伤津耗,阴伤液枯,故立方存津液为第一。”在治疗上提出“凉润为燥热一定之治法”,主用甘寒生津和咸寒养阴两大措施,前者多用于养肺胃之津液,后者则用于滋填肝肾之真阴。
陈良夫的温病医案中,经常可以看到“温病以津液为至宝,留得一分津液,方有一分生理”,“温邪须津液,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这类案语,足见其对养阴保津的重视。黄凯钧主张在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清养胃阴,药用鲜生地、鲜石斛、知母、麦冬、花粉等。
来源:健康嘉兴平台
供稿:委中医管理处、市中医医院
信息来源: 健康促进与评价处